近日外院好友和我分享了一個案例,說她們那某位輪轉護士給一個病人灌腸時“闖禍”了。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灌腸灌出血來了?好友搖搖頭。第二個念頭:那是搞錯灌腸液了?好友又搖搖頭。第三個念頭:灌腸液溫度太高了?好友繼續搖頭。最后一個可怕的念頭:那不會是灌腸灌穿孔了吧?好友總算點了點頭。我不禁嚇得哆嗦了一下:灌腸、穿孔、腹痛……這三個關鍵詞就在我的腦海里輪番轟炸,揮之不去……
這么嚴重的護理不良事件,怎么就會發生了呢?好友介紹,操作的護士是個新同志,對于灌腸操作不是很熟悉,但也沒有請教她的上級護士。此過程中可能擦肛管時動作不夠輕柔,病人在出現不適時又扭動了身子,最后就悲劇地出事故了……
直腸損傷是灌腸所致最常見的并發癥,輕者損傷局限于黏膜層,可以無癥狀;重者則可穿透腸壁,導致腸穿孔,繼而引發彌漫性腹膜炎,需要急診手術治療。
怎樣才能防止這樣慘痛的不良事件發生呢?下面給護士朋友們分享一些相關的知識!
1.熟悉直腸的解剖結構
直腸的解剖面在矢狀面和冠狀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彎曲。在矢狀面直腸沿骶尾骨的前面下降,形成一個弓向后的彎曲,稱直腸骶曲。一般插入肛門7CM后,肛管方向往左至乙狀結腸,然后沿著腸道逐步送入肛管。
2.嚴格掌握灌腸的禁忌癥
除急腹癥、消化道出血等灌腸禁忌癥外,還有盆腔、腹腔接受過放療,有慢性放射性小腸、結腸炎存在者,也應視為灌腸禁忌癥。還有直腸癌保肛手術后近期內應禁忌灌腸。腸吻合術后,經早期局部或靜脈化療者,灌腸亦應慎用。
3.灌腸前先詢問病史,是否有無痔瘡或腫瘤
這可能是容易被護士疏忽的一點。建議灌腸前先進行肛門指檢,了解局部情況。臨床護士一般可能不做這項操作,可請醫生協助完成肛檢。通過肛門指檢,了解局部情況,如腸管走向,局部是否有水腫,觸痛,甚至有些吻合口的位置、方向、大小等情況,以指導操作時肛管塞入的方向和深度。肛門觸診動作要輕柔,尤其是低位腸吻合術后早期,肛門指診也要謹慎。
4.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配合治療
灌腸前做好對病人的解釋工作,消除患者過分焦慮或緊張擔心的情緒,使患者的提肛肌放松,避免外括約肌痙攣導致的插管困難。告訴患者灌腸時避免扭動身體,不然會導致肛管方向改變,增加損傷的風險。
5.選擇合適的肛管,充分潤滑肛管的頭端
肛管質量與腸壁損傷有較大關系。質地較硬的肛管雖然不容易隨腸腔走向而改變方向,但更容易損傷腸壁。目前臨床中肛管質地為硅膠成分 ,頭端光滑,操作前應用石蠟油充分潤滑頭端,便于順利插管。
6.掌握灌腸肛管塞入肛門的距離
肛管插入過淺或過深均會影響治療效果。教科書里指出不保留灌腸的肛管插入深度為7~10cm,常規傳統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為10~15cm,其頭端避開排便敏感刺激區,避免直接刺激直腸感受器,使患者灌腸后盡量保留較長時間,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避免灌腸液反流外溢。
7.掌握灌腸的溫度
科室常備用溫度計來準確地測量出灌腸液的溫度。一般情況下,常規大量不保留灌腸液溫度為39°C~41°C, 通過溫熱刺激腸壁,使血管擴張而促進藥物吸收。小量不保留灌腸和保留灌腸溶液的溫度為38°C。高熱或中暑患者可用4°C生理鹽水灌腸,迅速降低體溫。慢性結腸炎患者可用33°C灌腸液灌腸,起到保護腸黏膜、抑制細菌毒素、促進新鮮肉芽組織增生、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
8.保證灌腸袋距肛門高度為40~60cm,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和病情變化觀察
鼓勵患者在操作中表達主訴,便于讓護士動態了解患者的情況。如灌腸過程中腹痛腹脹厲害時應減慢或停止灌腸,如出現面色蒼白、出汗較多、心慌氣急等應緩慢灌腸。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共同參與醫療。
針對此案例,管理者除了全科討論該不良事件,做出質量改進以外,全院均應加強對新護士的護理操作培訓和考核,合理安排工作職責,資深資淺護士搭配值班,規避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看似一個簡單的護理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讓病人因此“活受罪”,所以說,熟練掌握每項護理操作是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醫路”漫漫,其修遠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