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灣區 2016年9月9日至12日 張釗漢醫師原始點醫學講座
張釗漢醫師原始點醫學_舊金山灣區講座
一、說明:
原始點是最自然、簡易的一套保健方法,透過觀念的薰習及按推手法的學習,不僅能幫助自己及家人緩和身體的不舒服,更能將保健與養生輕松的落實在生活中。且看原始點以「因、緣、果」的理論闡述身體的變化。身體失衡源於「體傷」,推揉即松;體傷更源於「熱能不足」,溫敷可解。因此維持健康的根本就在於延緩身體熱能的消耗,日日「運動」、時時「調心」,必能健康延壽。
學習原始點,要你”溫、揉、心、動”。研習原始點,終身受益。
講座日期/時間:9月9日-12日連續四日,共三天半完整課程。
主辦/承辦/協辦單位:美國張釗漢原始點基金會(CCH Foundation USA)
講座地點:綠色文化科技園 1135 Sonora Ct. Sunnyvale, CA 94086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而欲达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器官运作来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必须具有时效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中内治法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西药,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来改变组织器官运作以达到从果解除症状的目的;外治法则是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他处体伤或患处的位置,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他处体伤以解除病症,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外治直接处理他处体伤或患处,内治则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影响热能作用来改善体力,以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使虚弱的体力或受损的组织得以恢复,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充分休息如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他处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或间接改善乃至疗愈疾病。由于保健可以改善体力,但不直接治病,因此若要达到因变果转、间接治病的目的,则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在内治法中,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处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器官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器官运作、改善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是针对不同疾病症状,通过药食之成分来进行差异性治疗,以达到从果解除症状的目的。辨证论治是针对不同体质的病人,通过药食之药性来改善病人体质,以达到从因改善体力的目的,此与原始点的辨因施治是相通的。在辩证论治中有虚实寒热之辨,其中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之程度,故属辨证; 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不可误以为寒热之辨也属于体质辨证。
生活中常利用药食之寒热偏性来调治疾病。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凉性西药虽可影响组织器官运作,具有治病功效,但因会消耗热能,甚至减弱体力,所以它是辨病论治、从果解除症状,并须以体力尚佳为前提,其重点在成分而不在药性,故属医疗。由于寒凉性食物不能有效改变组织器官运作以解除症状,因此不属医疗。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达到间接治病的目的,所以它是辨证论治、从因改善体力,适用于所有体质,其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故属保健。时下流行的保健医疗之法,诸如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人造维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内的西药等多属寒凉,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其中属医疗者仅有除疫苗外的西药;疫苗及其余诸法其成分既无解除症状之功,其寒凉性亦无改善体力之效,不仅称不上是医疗,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无法将它们划分为医疗或保健而有健康或长寿的效果。
温热性药食具有保健功效,可从因解除症状,但它为何不象寒凉性西药那样直接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温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象姜具有各种治病功效,但这并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显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化为热能,是身体组织器官在此热能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化来改善热能,进而使体伤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疾或饮食养生,若要从“因”改善,以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从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
【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象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的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药性犹如助燃剂,可减少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寒凉药性犹如阻燃剂,会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令虚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酒类皆属寒(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仰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就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而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改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鲜、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维生素,及寒凉性碱性食物如柠檬、葡萄、西瓜、猕猴桃、茶、醋、海藻等,并少依赖药物,避免接种疫苗。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少基改食物,多温热性药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热能改善不一定能使他处体伤好转病症消除,也就是用对内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病症未必会好。此外,服温热性药食若出现症状,其因或原本就有体伤所致,或纯粹是温热性药食过量过强造成体伤所致。
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应原始痛点,病症若解,则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按推配合,或按推无效,则须减量减淡。这也说明从因改善病症,内治法必须配合外治法才行。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间接解除症状或从果解除症状,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除症状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等,或产生抗体、抗凝血等,或补甲状腺素、荷尔蒙等,或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都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皆属戏论。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除症状与从因解除病症两大类。从果解除症状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已经确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从因解除病症则是处理他处体伤,其关键是要避开患处选对导致病症之他处体伤的位置。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或从因处理,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配合温敷,温热性药食及其他之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法手段,同内治法一样,不论是属医疗还是保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暖贴或棉被温敷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内,不就满屋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又如,当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按推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就象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一样,明显也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由于保健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但不直接解除体伤治疗疾病,所以不属医疗。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里的体力虚弱与组织受损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热能改善,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不仅疗效难以保障,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象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更是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断除病根。从这个角度看,保健比医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此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收因变果转之效,让疾病消弭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行,内治与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惟其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善,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