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心法农业 七不小黄姜
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一代大儒王夫之为什么做了个“卖姜翁”?文丨王立新 &杂记 船山遗书:酒诰梓材 四书稗疏 不撤姜食 庄子通 -散记2016-12-30 圣人告诉我们晚上能不能吃姜?能!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自谓“卖姜翁”,房曰“姜斋”,著作为《姜斋诗话》与《姜斋文集》。原来,他平日里喜欢服食生姜以为保健良方,这是仿效孔子的养生之道,故能与其平寿。

余旧题茅堂曰姜斋,此更称卖姜翁,非己能羡,聊以补人之不足尔。戏为之词,且卖且歌之。

王夫之一生的姜辣品节,正如其《女冠子·卖姜词》所说:“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须悭。老来丝尤密,酸来心愈丹。垂涎休自闷,有泪也须弹。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船山文化研究会 《舌底留辛姜斋姜》

一代大儒王夫之为什么做了个“卖姜翁”?  [来源:“什九湖湘”微信公众号]   2016-12-30

耶姜山

1651年十二月,孙可望把永历帝劫持到了云南安隆(今属贵州),次年四五月间,派兵进军四川、广西和湖南。刘文秀负责攻打四川,李定国负责攻打广西和湖南。刘文秀曾经一度将吴三桂围困,但不久失败,很快退回云南。而李定国一路,则是连战连捷,战功卓著!

李定国于1652年七月四日重新攻占桂林,清将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身亡。李定国随后又收复邵阳、永州等地,八月攻占衡阳,又击败清军,射杀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尼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的第三子。尼堪死,顺治辍朝三日,三天之内不处理任何公务,以表示对尼堪的沉痛哀悼。

李定国在这次攻占衡阳期间,派人找到船山,希望船山重新出山,跟他一起辅佐永历。船山当时有些犹豫不决,“欲留,则无净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船山为什么犹豫,因为所有的土地都被清兵占领,留下来也没有干净的地方可以安身。要是跟李定国出山,重新为南明效力的话,南明政权实际上又操纵在孙可望的手里。这个混蛋本来就是盗贼,现在又窃夺了皇权,是盗贼中的盗贼。船山不愿意依附孙可望这样的窃夺权利的盗贼,受他的指使。

船山心里十分矛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出。船山这次隐居到了耶姜山中,刻苦读书,艰辛著述,决计终老林泉。

耶姜山又名白云峰,也称黄帝岭,山北坡是蒸水的发源地。耶姜山上长满了野生的黄姜,可以充饥活命,所以船山才又取号为姜斋,意思是与野姜为邻,食野姜而活命的意思。船山还顽皮地称自己是卖姜翁,写了一首《女冠子》的卖姜词,聊以调笑自己:“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须悭。”来买姜吧,给个合适的价,不要吝啬呀!

 

一代大儒王夫之为什么做了个“卖姜翁”?  [来源:“什九湖湘”微信公众号]   2016-12-30

 

王夫之

就在这年十月,孙可望怕李定国成大功,发动内讧,举兵攻李定国,李定国败退,清兵重占衡阳。湖南衡阳一带,再度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船山一直躲到1654年八月,才从耶姜山中出来。船山本来打算回到衡阳家中休养一段,看看形势再说。不料外面搜查依然很紧,只好将侄儿王敉留下,以服侍长兄石崖,自己又躲进零陵北洞钓竹源和云台山等地去了。

这期间,乱兵在衡阳一带胡乱抓人杀人。八月,王敉不幸遭遇乱兵,无法脱身,被乱兵杀死于道途之中。听到这个消息,船山悲痛欲绝。

王敉是船山二哥王参之的长子,自从1647年八月父亲过世以后,一直陪伴叔父。追随船山在衡阳起兵抗清,直接参加战斗。失败以后,一直跟随服侍船山,走肇庆、赴桂林,又逃离桂林转回衡阳,与船山一同隐居耶姜山,寻觅食物,探寻路径,侦察敌情,分羹以食,几乎快要到了割自己身上的肉充饥的地步。七年多来,服侍叔父船山,尽心竭力,与船山生死相依,从不畏怯,也从未偷闲。王敉就这样死于非命了,当时才只有二十五岁的年纪。

其实在王敉被杀之前,船山已经听到家中再度遭受劫难,紧急下山,试图把王敉接出来。可惜等不及叔父的到来,王敉已经被乱兵杀死了。

船山曾说“从子敉遘闽而后,与予共命者七年。顷予窜身瑶洞,不自以必生为谋。敉因留侍伯兄”。“从子”就是侄儿的意思。船山说王敉从1647年父亲过世以后,一直跟随自己。不久前,船山寄身瑶民山洞中的时候,以为这次肯定死了,所以就把王敉留下来服侍长兄王介之。不幸的是,王敉却被乱兵杀死了。王敉如果继续跟着船山,或者船山如果不把他留下,也许他就不会死了。

船山在《五十子定稿》里,有四首悼念王敉的诗,其中两首写到:

时日荒荒打枣天,山头回首杳虚烟。

当时不道今生别,犹向金风泪黯然。

割股分肌亦屡尽,如今万矢倍攒心。

岳阡秋草应含怨,万树严霜杀一林。

就在仲秋八月“打枣”的时季里,爱侄王敉惨遭不幸,船山站在荒凉的野山上面,万箭攒心,泪流满面。

这两首令人心酸的诗句,只是船山当时难忍苦楚的形象表达而已。其实船山的内心的更深的苦痛,只有他自己才真正知道!

 

一代大儒王夫之为什么做了个“卖姜翁”?  [来源:“什九湖湘”微信公众号]   2016-12-30

 

本文节选自《天地大儒王船山》,岳麓书社即将出版。

 

blankblank

女冠子 卖姜词

余旧题茅堂曰姜斋,此更称卖姜翁,非己能羡,聊以补人之不足尔。戏为之词,且卖且歌之。

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须悭。老去丝尤密,酸来心丹。  垂涎休自闷,有泪也须弹。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先生姓王氏,名夫之,字而农,别号姜斋。按:先生《庄子通》自序云:“己未伏日南岳卖姜翁自叙。”《船山鼓棹初集》女冠子调《卖姜词》自注:“余旧题茅堂曰姜斋。”此更称卖姜翁,戏为之词。

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须悭。这里作者以卖姜人的口吻呼唤买主,表示自己的姜品质优良,希望有人能给出合适的价格,不必吝啬。
老去丝尤密,酸来心丹。 “老去丝尤密”可能寓指自己的学问或者思想虽然随着年岁增长,但依然精细深入。“酸来心丹”可能是指生活虽有艰辛(酸),但内心却保持着赤诚和热情(心丹)。
垂涎休自闷,有泪也须弹。此处可能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即使流露真情实感(垂涎或流泪)也无需自责。
最疗人间病,乍炎寒。最后两句指出,姜具有调理身体、抵御疾病(尤其是对于冷热交替的症状)的功效,这也隐喻自己的思想和学问能够为世人提供指导和帮助。
整首词通过卖姜的场景和比喻,展现了王夫之自我嘲讽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身学问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坚持。

《女冠子·卖姜词》是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卖姜翁的身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首句“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须悭。”表明了卖姜翁的态度,他并不计较价格,而是希望有人能够欣赏他的姜。接着,“老去丝尤密,酸来心丹。”描述了姜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姜变得更加紧密,味道更加酸甜可口。这里的“丝”指的是姜的纤维,而“心丹”则表示姜的味道鲜美。
接下来的几句“垂涎休自闷,有泪也须弹。最疗人间病,乍炎寒。”表达了卖姜翁对姜的功效的赞美。他认为姜可以治愈人们的疾病,无论是炎热还是寒冷的季节,都能给人带来舒适和健康。同时,他也暗示了社会上有些人因为贪图利益而不择手段,导致人们的痛苦和不满。
最后一句“先生姓王氏,名夫之,字而农,别号姜斋。”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和别号。王夫之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姜斋为别号,表达了他对姜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不撤姜食
言撤,则必既设之而后撤之也。言不撤,则必他有所撤而此不撤也。按《士相见礼》:“夜侍坐,视夜,膳荤,请退可也”,《注》云:“荤,辛菜。”姜亦辛菜也。则此言燕居讲说而即席以食者。食已,饭羹醢胾之属皆撤,而姜之在豆者独留,倦则食之以却眠也。古之人类然,君子亦以为宜,不待夜倦欲食辛而更索之。《集注》未悉。

 

blank

王夫之 在四书稗疏 注解了论语里"不撤姜食"的意思:
"不撤姜食"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摆放好的姜食物不会被撤走。这里的"撤"意味着在设置之后再移除,而"不撤"则表示在撤除其他食物的时候,姜食物仍然保留着。
根据《士相见礼》的记载:“夜晚陪坐时,到了深夜,如果供应了辛辣的菜肴,就可以请求退下。”《注》解释道:“荤,指的是辛味的蔬菜。”在这里,姜也被视为辛味蔬菜。因此,这句话描述的是在日常闲居或讲学讨论时,人们会在座位旁边食用食物。
在饭后,饭、羹、醢(肉酱)、胾(大块肉)等食物会被撤走,但放在盘子里的姜却会保留下来。当人们感到疲倦想要助眠时,可以食用姜。在古代,人们普遍有这样的习惯,君子也认为这是适宜的,不需要等到深夜因为想吃辛辣食物而再去寻找。《集注》可能没有完全阐述这个细节和含义。

这也从另一方面驳斥了晚上吃姜赛砒霜的没有根据的说法和谣传。

根据这个记载,可以推测“不撤姜食”的原因。因为姜属于辛菜,辛菜有助于提神,所以当主人感到疲倦时,他们会吃一些辛菜来提神,以保持清醒。因此,在宴席上,主人不会撤走辛菜,而是留在那里备不时之需。
另外,古人认为吃姜可以开、消食、温中、散寒,所以古人宴请宾客时都会准备一些姜作为佐菜。如果主人感到疲倦或者想要休息,他们就会吃一些姜来提神或者帮助消化食物。因此,“不撤姜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尊重宾客、关心宾客的表现。
总之,“不撤姜食”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是古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要求所决定的。

在用餐结束后,各种饭羹、调味品等都被撤去,而姜则是唯一保留的,可以在感到疲倦时食用,以帮助入眠。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合适的做法,君子也应该遵循这种习惯,不必等到夜晚疲劳时才想要食用辛辣的食物而去索取。

相反,他还支持晚上要吃辛辣的东西 在用餐结束后,各种饭羹、调味品等都被撤去,而姜则是唯一保留的,可以在感到疲倦时食用

 

酒诰梓材
善医者有正治,有反治,有从治。徐燮其阴阳燥润之宜而导之和,非但抑火以栀、芩,温寒以姜、桂也。

优秀的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会采用正治、反治和从治等不同的方法。他们会温和地调整患者体内阴阳的干燥湿润状态,引导身体达到和谐平衡,这不仅仅包括用栀子、黄芩来抑制体热,或者用姜、桂来温煦寒凉。

燮,从二火、从辛、从又,手执火以烹,而又益之以火则熟,故为大孰也。从辛者,本训云“辛者物熟味”,未是。凡烹调之事,已熟而后加以姜芥,若先加辛,则辛味散矣,故辛为大熟之候。借为“理”字者,谓调熟也。今俗写此字从言、从三火,大谬。
"燮"这个字,由两个火、辛和又组成。它的形象表示手持火来烹饪,再增加火则食物会更加熟透,因此"燮"有大熟的意思。关于字中的"辛",原本的解释是"辛是食物熟时的味道",但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在烹饪过程中,通常是在食物已经熟了之后再加入姜、芥等调味料。如果在烹饪开始时就加入辛味调料,那么辛味可能会被分散掉。因此,"辛"在这里代表的是食物已经完全熟透的阶段。"燮"字也被借用为"理"字,表示调理、烹调至熟的意思。
然而,现在的一些俗写方式将"燮"字写成从言、从三火的形式,这是非常错误的。正确的"燮"字应该是从二火、从辛、从又的结构,以正确表达其烹饪和熟透的含义。

酒诰梓材 这篇章很精彩。全文如下

酒诰梓材

承治者因之,承乱者革之,一定之论也。虽然,有病。所病者以愔愔之情继治而偷,以悻悻之心惩乱而诐也。何也?圣人之仁天下也无已,而不能不有待焉。故以一日之治概之百年,而初终异理,必有以节宣焉。身可待,待之他日,身不可待,待之其人,而后各随时而协于中。
愔愔者曰:已治矣,毋庸革矣,而治者适以乱矣。暴君之贼天下也,不自一身而止,天下且化而相贼矣。上贼其下,下亦贼其上,上下交相贼,而暴君之所残杀亦有所不容已。悻悻者曰:上之贼下如此其毒也,革其道惟恐不速,而乱又承所革者而起矣。
明王之创制显庸,审乎此,而天下蒙其安。舜之承尧,禹之承舜也,承治之极也,故曰“重华协于帝”,协云者,同而无乎异也。“率百官若帝之初”,若云者,顺而无或逆也。然而舜、禹之善承之也,不愔愔然一因其故而偷以安也。舜甫受终而四凶诛,二十二人升,异以求同也。禹方陟后而并十二州以九,易与贤以与子,逆以得顺也。夫乃以协以若而不忒。
商之革夏,周之革殷,承乱者也。故曰“爰革夏正”,革者,无所因也。“乃反商政”,反者,无所仍也。然而汤、武未尝疾胜国如仇雠,芟除其遗法而惟恐不尽,贸百姓眉睫之喜,夺之烈火而饮之冰,出之寒泉而附之炉也。则何也?承极重之势,非一朝之可挽也。
故夫纣之失民心者,民好生而死之,民生托于宽政而临之以猛也,威殚刑淫而天下之心以失。夫然,将欲荡涤烦冤,肉其已白之骨而与之更始,必且置刑杀于不试,乃以妪孚天下而使即于康。乃命康叔以保彼东郊,育其仅存之孑黎而诰之曰“刑兹无赦,速由兹义率杀”;又曰“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曰“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曷以引养引恬”。解详《稗疏》。呜呼!圣人岂忍于毒痛之余民哉?抑知脱烈火而引之冰,暍乃速毙;出寒泉而附之炉,肌以急裂也。
善医者有正治,有反治,有从治。徐燮其阴阳燥润之宜而导之和,非但抑火以栀、芩,温寒以姜、桂也。明王之善用其因革者,岂有一定之成法哉?利灾以见德者,贾竖居赢之术也。富有天下而贾竖,则贾竖矣。矫枉而居功者,里胥搏奸之能也。贵为天子而里胥,则里胥矣。明王居崇高以配天理民,建百世之治,承治不委,承乱不激,日移斗倾而极星不动,烈日冻雨而青霄不改,天所不易,道莫之与易也。
若汉高之革秦也,约法三章,秦民怀之矣。而终治天下者,酂侯之法,五刑具焉。使率三章之简,以纵民之怙乱,一再传而乱民竞起,必且淫刑以救其弊,则前之悻悻革秦,利灾以见德者,罔民而陷之辟矣。反极重以极轻,必反极轻以趋于重。然后知武王止杀之心,一日而虑及百年,咫尺以周知万里。无他,操大常而不骛喜怒以为因革也。
愚哉!弱宋之承五季也。天下则已如彼矣,石晋之割地未归,亟撤兵权以弭陈桥之覆轨,是惧舟之欹重于左,而尽移载于西以取沈也。百官之因循未饬,而数酿赏以惩赵村之已祸,是张毅鉴单豹之死而适以自亡也。威轻则贼义,恩滥则贼仁。求苟异于昏狂,而自趋于颓靡,卒至汴京、海上,拱手以授中夏于戎狄,而至今为梗。呜呼!亦僭矣哉!
故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一怒一祉之间,括九州,一万民,传子孙,俟后圣,尧、舜有所不因,桀、纣有所不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顾不大与!五帝、三王、十四代之得失,类可知也。尧、舜有所不必因,桀、纣有所不可革也。

酒诰梓材》一文中提到,继承安定的统治者应沿袭前人的治国之道,而面对混乱的统治者则需要进行改革,这是公认的定论。然而,这种观点存在问题,问题在于那些过于安逸地沿袭旧制的人(愔愔者)和那些过于激进地进行改革的人(悻悻者)。
愔愔者认为既然已经治理好了,无需再进行改革,但这种安逸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治理的混乱。暴君对天下的危害不仅限于自身,还会引发天下人之间的互相残害。上层压迫下层,下层也会反抗上层,上下交相残害,暴君的残杀行为也无法停止。
悻悻者看到上层对下层的残酷压迫,主张迅速改革,但过于激进的改革又可能导致新的混乱。
明智的君王在创立制度和彰显功绩时,会深入理解这些道理,使天下得到安宁。舜承继尧的治理,禹承继舜的治理,都是极好的例子。他们虽然遵循前人的治理之道,但并不安于现状,而是进行了必要的变革。舜即位后诛杀了四凶,提升了二十二人,寻求和谐与统一;禹即位后合并了九州,选拔贤能之人,逆流而上以达到顺境。
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都是在乱世中进行的改革。商朝改变了夏朝的正朔,周朝则废除了商朝的政治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摒弃前朝的一切。汤和武王并没有急于彻底清除前朝的法律和习俗,因为他们明白改变重大的形势并非一日之功。
纣王失去民心的原因在于他用严厉的政策对待原本生活在宽松环境中的人民,过度使用刑罚导致天下人心离散。想要消除纷乱和冤屈,必须暂时停止刑杀,以温和的方式安抚百姓,让他们回归安宁的生活。然而,对于犯罪行为也不能轻易赦免,必须按照法律公正处理。
优秀的医生懂得正确、反向和顺应的治疗方法,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阴阳燥润,而不只是简单地用栀子、黄芩清热或用姜、桂温寒。明智的君王善于运用因袭和变革,他们的治理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利用灾难来显示德行是小人的做法,如果拥有天下却像小人一样行事,那么就会成为真正的小人。矫枉过正并居功自傲是乡绅捉拿奸邪的能力,但如果身为天子却像乡绅一样行事,那就只会成为乡绅。明智的君王身处高位,顺应天理治理人民,建立长久的治世,他们在继承安定时不松懈,在应对混乱时不激进,如同北斗星始终不动,无论烈日冻雨,青天都不会改变,这是天道不易,无人能够改变的道理。
比如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制定了约法三章,得到了秦民的拥护。但最终治理天下的是酂侯萧何的法律,包括五种刑罚。如果仅仅依靠简单的三章法律放纵民众的混乱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乱将会加剧,届时可能需要用严刑峻法来补救,那么之前的激进改革就变成了利用灾难显示德行,误导民众走向罪恶。从极端轻视到极端重视,必然会导致从极端重视转向极端轻视。因此,我们明白了武王止杀之心,他在一日之内考虑到百年之事,咫尺之间就能洞察万里之外。这无非是因为他秉持着常道,不被喜怒情绪左右,理智地进行因袭和变革。
宋朝继承五代时期,当时天下已经如此混乱,石晋割让的土地尚未收回,急于撤兵以防止陈桥兵变的覆辙,这就像担心船向左倾斜而将所有重量移到右侧,结果反而导致沉船。官员们仍然沿袭旧习,多次通过赏赐来惩罚已经发生的赵村之祸,这就像张毅鉴借单豹之死自我警醒,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威严不足会损害正义,恩惠滥用会损害仁爱。如果只是为了区别于昏庸疯狂,而让自己走向颓废,最终会导致汴京和海上等地轻易地将中原土地交给外族,至今仍留下隐患。唉,这真是僭越之举!
因此说:“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在愤怒和喜悦之间,涵盖了九州,万民,传承子孙,等待后世的圣人。尧、舜有所不因袭,桀、纣有所不可改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这个道理多么重要!五帝、三王、十四代的得失,都可以从中得到类比和理解。尧、舜有些不必因袭,桀、纣有些不可改革。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其含义是: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当君子(指有德行、地位的人)表现出愤怒或坚定的态度时,针对社会混乱或祸乱的行动可能会迅速被阻止或终止。这里的“怒”并非指随意的愤怒,而是指在面对不正义或混乱时,君子表现出的坚决和果断。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如果君子展现出喜悦或福佑,那么混乱也可能很快就会平息。这里的“祉”通常理解为幸福、吉祥,意味着在君子的仁德和智慧影响下,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混乱得以快速结束。
这两句话强调了君子的道德影响力和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通过严肃的惩罚还是通过仁慈的治理,君子的行为都能够对社会秩序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混乱迅速得到解决。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这段内容是一篇关于治理国家和变革的文章。它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首先,文章指出了治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国家处于混乱状态,就需要进行改革;如果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就不需要再进行改革。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问题,因为有时候治理者会因为过于安逸而变得懒惰,或者因为愤怒而采取过激的行动。
其次,文章强调了圣人的仁爱之心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他们也需要有所依靠。因此,他们会根据当前的情况来制定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舜、禹等人在继承前人治理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然后,文章讨论了商朝和周朝对夏朝和殷朝的变革。作者认为汤武并没有像仇恨敌人一样对待胜国,而是采取了一些温和的措施来改变社会。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局面需要时间和努力。
接下来,文章提到了纣王失去民心的原因。他一方面推行宽松的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严厉的手段来统治人民。这种做法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废除死刑、保护孤儿等。
最后,文章谈到了医生的治疗方法。作者认为好的医生不仅能够抑制疾病的症状,还能够找到根本原因并进行调理。同样地,明君在治理国家时也需要善于运用因循和变革的方法。他们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治理国家,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这篇文章探讨了治理国家和变革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它强调了因循和变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庄子通 叙

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麏之室也,众籁不喧,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沉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生之术,得无大疚愧?然而予固非庄生之徒也,有所不可,“两行”,不容不出乎此,因而通之,可以与心理不背;颜渊、蘧伯玉、叶公之行,叔山无趾、哀骀它之貌,凡以通吾心也。心苟为求仁之心,又奚不可? 或曰,庄生处七雄之世,是以云然。虽然,为庄生者,犹可不尔,以予通之,尤合辙焉。予之为大瘿、无脤,予之居“才不才之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孰为知我者哉!谓予以庄生之术,祈免于“羿之彀中”,予亦无容自解,而无能见壶子于“天壤”之示也久矣。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类如此。故不问庄生之能及此与否,而可以成其一说。 是岁伏日,南岳卖姜翁自叙。

这是南岳卖姜翁 自叙的内容。他描述了自己在楂林山中躲避战乱的经历,并思考了自己与庄子的关系。
首先,他提到自己不能言说内心的感受,生活在一个与他无关的世界中,五年来一直漂浮不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采用了类似庄子的方法,但他认为自己并非庄子的弟子。他认为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但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只要能够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致即可。
接下来,他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颜渊、蘧伯玉、叶公之行,叔山无趾、哀骀它之貌等,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他们的行为和外貌与他的内心相通。他认为只要内心追求仁爱之心,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然后,他谈到了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七雄争霸的时代。他认为即使处于这样的时代,庄子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他自己则更加符合庄子的思想。他自称有大瘤子、没有嘴唇,处于“才不才之间”,有人了解他的内心忧虑,有人不了解他的追求。他认为即使有人认为他采用了庄子的方法来避免危险,他也无需解释,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壶子了。
最后,他总结了庄子的观点,认为庄子的说法可以用来通达君子之道。无论庄子是否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他都可以将庄子的观点作为一种说法来使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南岳卖姜翁自叙的内容,他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自叙,作者在己未年 的春天,为躲避战乱而居住在楂林山中的鹿穴之中。周围的自然声响并未打扰他,他在静坐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他认为自己身处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理解的世界中,已经浮沉了五年,无奈之下只能以类似庄子的处世之道来应对,但这让他深感愧疚,因为他并非真正的庄子信徒,有些事情他是不能接受的,必须采取“两行”(即兼容并蓄、灵活变通的态度)的方式处理。通过理解和通达庄子的思想,他觉得这与自己的内心并不冲突。他提到颜渊、蘧伯玉、叶公的行为,以及叔山无趾、哀骀它的故事,都是帮助他理解并通达自己内心的途径。只要他的心追求的是仁爱,那么接纳庄子的思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王夫之 同样在思考 和自己 和人 和自然的关系。 跟瓦尔登湖 梭罗一样。

blank
赞(2) 买生态小黄姜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犯,敬请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谢谢!七不姜 生姜养生网-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 » 一代大儒王夫之为什么做了个“卖姜翁”?文丨王立新 &杂记 船山遗书:酒诰梓材 四书稗疏 不撤姜食 庄子通 -散记2016-12-3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心法农业 福田心耕 七不农产品会员店

不用化肥 不用农药 不用农膜 不用除草剂 不用添加剂 不用转基因 不杀生

手机微店淘宝店

“七不”生态小黄薑、干薑片、薑粉、薑丸、薑膏...,纯正零添加,由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恭献。

七不”种植是明安农业、明德CSA生态姜园首创的良心生态农业种植理念。七不是指: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除草剂、不用添加剂、不用转基因、不杀生! 生姜养生不杀生,是符合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的自然之道。

微信扫一扫

blank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